• 0

    用户访问量

  • 0

    注册用户数

  • 0

    在线视频观看人次

  • 0

    在线实验人次

机器学习模型的概念
机器学习模型的概念:由于许多实际问题,并不知道如何由给定的输入计算出期望的输出(没有算法),或者这种计算可能代价很高(指数级复杂度)。这些任务都不能用传统的编程途径来解决,因为系统设计者无法精确指定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的方法。解决此问题的一种策略就是让计算机从示例中学习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的函数对应关系——机器学习。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2 13:17:29
机器学习与人类学习对比
机器学习与人类学习对比:机器学习属于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所以,学习是一种智能,下图给出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学科中的地位,给出机器学习与人类学习对比。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2 13:16:27
微粒群算法的研究现状
微粒群算法的研究现状:在算法改进方面的研究:在算法改进方面,人们不仅将微粒群算法与其他理论进行结合,并且将微粒群算法与其他算法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拥有各自优势的不同算法,如根据耗散结构的自组织性,提出的一种耗散型PSO算法。算法的应用:由于微粒群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概念简明,依赖的经验参数较少,实现方便等特点,因此PSO是非线性连续优化问题、组合优化问题和会和非整数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有效优化工具。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模糊系统控制以及其他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例如,应用PSO来分析人类的帕金森综合征等颤抖类疾病;用改进的速度更新方程训练模糊神经网络等。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2 13:12:42
微粒群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进化方程
微粒群算法的基本概念及进化方程:微粒群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又称粒子群优化,是由J.Kennedy和R.C.Eberhart等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演化计算技术,来源于对一个简化社会模型的模拟。其中“群(swarm)”来源于微粒群匹配M.M.Millonas在开发应用于人工生命(artificiallife)的模型时所提出的群体智能的5个基本原则。“粒子(particle)”是一个折衷的选择,因为既需要将群体中的成员描述为没有质量、没有体积的,同时也需要描述它的速度和加速状态。微粒群算法是(PSO)是一种有效地全局寻优算法,具有进化计算和群智能的特点,是基于群体智能理论的优化算法,通过群体间微粒的合作与竞争产生的群体智能指导优化搜索。其实与传统的算法相比较,微粒群算法保留了基于种群的全局搜索策略,但采用的“速度-移位”模型操作简单,避免了复杂的遗传操作,由于每代种群中的解具有“自我”学习提高和向“他人”学习的双重优点,从而可以在较少的迭代次数中找到最优解。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2 13:11: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遗传算法是从一组随机产生的初始解开始搜索,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通过交叉、变异和选择运算来实现的。其中,选择是指从种群中选择生命力强的染色体来产生新种群的过程,选择的依据是每个染色体的适应度大小,适应度越大,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交叉运算是指两个相互配对的染色体按某种方式相互交换其部分基因,从而形成两个新的个体;变异就是以很小的概率,随机改变染色体某个位置上的基因。根据适应度的大小,从上一代和后代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群体,再继续进化。这样经若干代之后,算法收敛于最好的染色体,它很可能就是问题的最优解或次优解。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13:27:00
遗传算法的发展史
遗传算法的发展史:遗传算法起源于对生物系统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尽管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生物模拟的技术,但早期的研究特点是侧重于对一些复杂操作的研究。最早意识到自然遗传算法可以转化为人工智能算法的是J.H.Hnllaad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霍兰德(Holland)教授提出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定理—模式定理,从而奠定了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模式定理揭示出种群中优良个体(较好的模式)的样本数将以指数级规律增长,因而从理论上保证了遗传算法是一个可以用来寻求最优可行解的优化过程。1967年,Holland教授的学生J.D.Bagley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一词,并发表了遗传算法应用方面的第一篇论文,从而创立了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概念。之后,J.D.Bagley发展了复制、交叉、变异、显性、倒位等遗传算子,在个体编码上使用了双倍体的编码方法。1970年,Cavicchio把遗传算法应用于模式识别。1975年,Holland教授出版了第一本系统论述遗传算法和人工自适应系统的专著《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性》。20世纪80年代,holland教授实现了第一个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学习系统—分类器系统(Classifiersystems,简称CS)。进入20世纪80年代,遗传算法迎来了兴盛发展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热门的课题,尤其是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13:26:26
全局寻优搜索
全局寻优搜索:全局寻优搜索保留OPEN表,在这种方法搜索中,每当要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考察时,首先总是依照次序来比较OPEN表中所有节点的估价值,设法从中选择一个估价值最小或最优的节点来搜索求解;其次,若有多个解路径存在时,要依照次序来比较每个解路径的代价值,以便从中找到总代价最小的搜索解路径,即尽可能得到最优解。全局寻优搜索又称为有序搜索法。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13:25:16
局部寻优搜索
局部寻优搜索:局部寻优搜索指的是可以让结果无穷接近最优解的能力,而全局寻优能力则是指找到全局最优解所在大致位置的能力。局部寻优搜索能力和全局寻优搜索能力,缺一不可。向最优解的导向,对于任何智能算法的性能都是很重要的。局部寻优搜索算法是否能找到全局最优解往往与初始点的位置有比较大的依赖关系。而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随机生成一些初始点,从每个初始点出发进行搜索,找到各自的最优解,初始点找的好就可以更接近最优解,再从这些最优解中选择一个最好的结果作为最终的结果。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13:24:34
启发性信息与估价函数
启发性信息与估价函数:启发式搜索(HeuristicallySearch)又称为有信息搜索(InformedSearch),是一个基于直观或经验构造的算法,正如它的命名其搜索算法带有启发性即有一定引导的搜索方法。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21 13:22:29
深度优先搜索过程
深度优先搜索过程:深度优先搜索DFS(Depth-First-Search)是一种沿着树的深的节点遍历的方式,尽可能的搜索更深的节点的策略。如下图是一个无向图,如果从A点发起深度优先搜索(以下的访问次序并不是唯一的,第二个点既可以是B也可以是C,D),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个访问过程:A→B→E分支结束,重新回到A,A→C→F→H→G→D没有路,最终回到A,A也没有未访问的相邻节点,本次搜索结束。深度优先搜索的特点:每次深度优先搜索的结果必然是图的一个连通分量.深度优先搜索可以从多个节点发起。右图首先从一个未被遍历过的顶点,例如从A开始,由于A作为第一个被访问的节点,所以,需要标记A的状态为被访问过;然后遍历与A相邻的节点,例如访问B,并做标记,然后访问与B相邻接点,例如D做标记,然后F,然后E;当继续遍历E的邻接点时,根据之前做的标记显示,所有邻接点都被访问过了。此时,从E回退到F,看F是否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如果没有,继续回退到D,B,A;通过查看A,找到一个未被访问过的顶点C,继续遍历,然后访问C邻接G,然后H;由于H没有未被访问的邻接点,所有回退到G,继续回退至C,最后到达A,发现没有未被访问的;最后一步需要判断是否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如果还有没被访问的,以未被访问的顶点为第一个顶点,继续依照上边的方式进行遍历。根据上边的过程,可以得到通过深度优先搜索获得的顶点的遍历次序为:A→B→D→F→E→C→G→H
作者:原创 来源:云创智学 发布时间:2022-03-18 09:48:05
联系方式
企业微信